“我们企业成立共享服务的初衷是降低运营成本、缩减HRSSC人员编制、提高员工满意度。”
“我们企业的人力共享中心的服务比达到1:500,但共享中心的人员压力很大,流失率居高不下”
用友答:
人力共享服务模式的搭建,需要从推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转型、人力资源价值提升出发,明确人力共享中心履行的职能、服务模式,保持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
全面诊断,摸清痛点。通过访谈、调研、对标等方式,摸清管理痛点和需求期望,设定具体目标。更重要的是,明确现状和目标间的差距及实现步骤。
整体规划,绘制路径。通过全面调研和模式设计,对企业想要建成什么样的人力共享服务中心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将需要做的所有动作写下来,算算账(投入产出分析)、排排序,制定一个整体的1~3年规划。
“我们对纳入共享服务范围的流程进行了梳理,但和其他部门的协作梳理主要是审批流。其他协作主要是线下完成。”
“从应用上,提取报表缺乏灵活性、便捷性。系统使用起来不灵光,人们的抱怨开始多了起来,恶性循环,现在的系统成记录结果的数据库,只为了应付管理考核。”
用友答:
对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进行端到端梳理,同时考虑业务流程标准化、流程表单标准化、信息标准化内容。在具体落地阶段,可以根据流程成熟度分批纳入共享范围。
业务流程标准化。从流程框架出发,打通流程与流程之间的壁垒。具体流程设计时,先设定流程图绘制规范,重点关注角色、关键步骤、表单、审批流四个方面的理顺。比较经典的流程优化原则 “ESIA”,清除、简化、整合、自动化,供参考。
数据标准化。无论是基于加强管控,还是实现数据驱动,HR数字化管理实现的第一步就是数据标准化。建议企业从组织、岗位体系、薪酬体系、人才盘点、常见报表和预测模型方面进行分项梳理。从现状出发,满足现状、提取共性,充分考虑使用习惯和数据统计便捷性。
“我们的共享服务中心已经成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一套成熟的信息系统把我们HR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我们目前的系统支持比较弱,很多统计数据从系统出不来,大量的工作都是在线下完成的。”
用友答:
站在共享平台使用者的角度,转变设计思维来设计企业共享服务平台。按照新的人力资源应用架构,搭建全渠道、微服务、大平台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当然,要大胆尝试各类创新型“黑科技”。
全渠道接入,统一服务入口:整合门户、移动APP、邮件、微信等服务渠道,建立统一的服务入口。取代原有的独立的各类系统单独登入的方式,用单一的企业级APP取代多个服务APP。
在员工层面,贯彻员工全生命周期的场景化功能设计。如移动签到、制度咨询、自助查询和请假申请等。
管理者层面,一目了然的管理驾驶舱。如日常团队管理和动态人才分析。
eHR核心系统,满足管理需求,随需灵活扩展支持共享服务模型的系统功能。
创新性的数字化管理手段应用:同时提高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各类新兴技术应用,陆续在市场上出现。这里推荐给大家几种技术相对成熟、广受企业青睐的“黑科技”:
智能机器人,基于智能机器人的知识库系统,7*24小时不知疲倦的提供用户服务,助力人力资源工作者从重复性繁琐事务中解脱。常见的机器人还有社保网申机器人、领导秘书机器人等衍生物种。
<span microsoft="" yahei";"="" yahei";="" font-size:="" 16px;"="" font-size:16px;"="" style="animation-fill-mode: both !important;">劳动合同电子化,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电子签名法中均明确获得法律效力的前提下,在企业中得到了深入应用。从成本、效率、安全方面,较纸质合同来说,均具有明显优势。